读书日,来看看辅导员老师们在读什么书?

作者:时间:2024-10-11点击数: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今天,各二级学院党委(总支)副书记为我们推荐了一系列好书,让我们一起来阅读。

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肖本俊

 

推荐书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何君

 

推荐书目:《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社会学经典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内在逻辑,对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建

 

推荐书目:《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广泛传播,作为最畅销的艺术书籍,贡布里希先生以清晰的脉络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艺术发展娓娓道来。本书从最早的洞窟壁画到近现代的实验艺术,涵盖了人类整个发展艺术史,贡布里希先生用类似于讲故事的方法和充满趣味的表达将阅读者带入饱含温度的艺术海洋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尽量避免术语堆砌的保留,让所有学习背景的阅读者都有试图拥抱艺术史怀抱的感受,正如开篇导论所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

 

舞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姜中林

 

推荐书目:《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在平淡家常的叙述中,传递了他拙诚、坚韧的人格品质。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来说,当你在面对群与己、得与失、义与利不知如何选择时,这本书或许能给你一些人生智慧。

 

影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王雯雯

 

推荐书目:《倒霉的人类学家》

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博士前往陌生的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在潮湿闷热、危机四伏的高山密林中艰难穿梭,寻找当地的托拉查人。这个民族的文化独特神秘,因壮观的建筑和神秘的祖先崇拜而闻名。不同于高深莫测、正襟危坐的人类学调查报告,巴利凭借幽默乐观的性格,通过轻松的文字书写,将田野工作中遭遇的痛苦与折磨、危险与敌意,与异域文化的种种冲撞,化为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欢乐笔记。

该书是继《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后,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告别非洲多瓦悠人,深入印度尼西亚高山地带,用两年多的时间与一个新民族打交道,书中作者用幽默真诚而乐观的文笔和具体的书写,记录了他在人类学研究的个人经历,描绘了与诸多个体的接触,尝试去捕捉一种陌生生活的本质。不论你是学习什么专业,如果你正在被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包裹觉得乏味,可以翻开这本30多年前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笔记,感受不一样的民族,感受他们的纯真与质朴的慢节奏,倾听他们肆无忌惮的哭泣。《倒霉的人类学家》不仅提供了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见解,还对人类学家的角色和责任进行了反思,同时也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文化变迁与保护提出了建议。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也能像作者奈吉尔·巴利一样带着一种责任感去看这个世界的不同与变化,同时也能在探索、学习之外多一些关于人类存在的思考。

 

高职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夜宁

 

推荐书目:《自控力》

    书中介绍了许多有关自控力的科学原理和实际应用,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指出自控的策略有助于人们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学生通过这门课实现了个人目标,比如跑马拉松、开创事业、应对失业和家庭矛盾的压力。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例如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自控力》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控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如果您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提高自己的效率和幸福感,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民研院党总支副书记  杨明珠

 

推荐书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体例科学,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包括总则、民事权利、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七编,其中规定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的权利义务,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生活中处处均有民法典,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未来就业、工作、经济往来及市场活动等实践中,均可能涉及到民法典。近年来,校园贷、套路贷、高利贷、签订就业合同及合同履行中出现权益被侵害等问题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校的学生误入歧途,《民法典》针对此作出了解释,作为保护我国公民民事权利的法典,它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规范民事实践、引领公序良俗。人们一生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等各方面的重要学习指南、生活指南和参考指南。阅读学习《民法典》,有助于青年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增强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正确认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培养良好的法治素养;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加强个人权利保护、规范民间关系。青年学生要知法、懂法和守法,做新时代的知法者、守法者和护法者,培养法治精神,在保护好自己、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稳定社会秩序,因此,阅读学习《民法典》不仅对青年学生有重要的指导和帮助意义,对培育良好的法治文化和社会风气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同学们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同学们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文字来源|各二级学院

图片摄影|来源于网络

审校|左婉容

复审|郭馨忆

终审|黄   涛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