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事迹——舞蹈学院 梁家诚

作者:时间:2024-05-09点击数:

扎根基层、情系群众

助推基层文化事业和乡村振兴繁荣发展



梁家诚,山西晋中平遥人,1998年2月出生,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20届舞蹈编导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品学兼优,曾在2018年参加云南省第十五届新剧目展演,在民族舞蹈诗《独龙情怀》中担任主演、2019年参加第十六届新剧目展演,傣族大型舞蹈诗《行走的贝叶》荣获综合金奖、在2019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文化艺术节担任编导。2019年12月,他主动报名服务基层,到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馆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2022年4月,被提拔为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馆副馆长,2023年3月,被选派到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积极主动服务基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履职尽责,深入推进文化惠民

到仁和区文化馆工作后,梁家诚马上转变角色,依靠从学生时代就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区文化建设工作中。他扎实推进全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繁荣地方群众文化,深挖本土特色文化,创作了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如《声·生》三人舞在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中荣获了第三名,编创《哈妮宝贝》《站在草原望北京》荣获市广场舞一等奖。统筹协调全区各类重大群众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如“姊妹节”“苴却砚艺术节”“火把节”“春节”系列活动等,给全区群众送去了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盛宴,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情系群众,快速适应农村工作

初到农村工作,他就想到“作为第一书记,在农村开展工作,首先就是要了解真实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要靠群众给我们讲,而且是掏心窝、讲心里话的那种交流。”作为一个山西人,到一个97%的村民都是彝族的村寨工作,语言沟通上的困难,是他“交流”遇上的第一道门槛。他主动向村两委干部学习简单的彝族语言,慢慢就做到了沟通无障碍。他注重交流的方式方法,坚持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交流,在拉家常中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全面了解到了村里的实际情况,为做好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村中事务繁杂的情况,他也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尽量化繁为简,强抓统筹、狠抓重点、深推落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积极学习基层工作方式方法,主动从群众立场来谋划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了在情感上融入群众,始终与群众心连心。2023年10月,梁家诚被评为四川省“100位乡村文化能人”。截至目前,共有60多家省、市、区媒体及文旅公众号对他进行了报道,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和广大网友的高度评价。


促进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火”出圈的95后第一书记。2024年1月,他的一条舞蹈短视频吸引1000多万人次观看,“火”了他的同时,更是“火”了迤沙拉。春节期间,迤沙拉4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4.1万人次,同比增长109%,位列攀枝花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人数第一名。迤沙拉实现旅游收入超过6400万元,同比增长102%。这背后,离不开梁家诚结合专业特长所开展的系列工作。

到村里工作不久,梁家诚就走遍了村里的各个角落,将当地的特色舞蹈、美食、文化学了个遍,舞蹈编导专业毕业的他敏锐地发现了村里丰富的艺术元素。他观察到,虽然迤沙拉民歌题材广泛,但表达形式较为传统,无法满足现代年轻人的传播需求。于是,他着手创新,尝试将传统音乐中的文化精髓与现代元素结合,创作出融合说唱、民族乐器和彝族唱腔的新小调,让民歌焕发新生。经过不懈努力,他编创出了迤沙拉本土情景剧《迤啊·迤沙拉》,为当地村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打造了全市唯一一个4A级景区历史文化情景演出,并投入常态化演出,截至目前,累计演出80余场,演员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


此外,他还牵头制定并实施迤沙拉村年度文旅活动工作计划及文化振兴重点工作,成功将肝生、彝绣及打跳申报为区级非遗;积极对接相关媒体,提供素材及文字稿件,推动村级文旅宣传工作,2024年全年累计报道迤沙拉村相关信息160余条等等。在梁家诚与当地宣传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春节,迤沙拉村推出“今年过年在迤沙拉”系列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初八,每天都有各具特色的活动呈现给游客,诸如迎宾酒、迤秀(盛装巡游)、“邂逅迤沙拉·漫生活音乐会”、迤沙拉“村”晚等全天候系列文旅活动,推动了迤沙拉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

现在,梁家诚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线。他说:“我们的俚颇彝绣、优美民歌小调都值得挖掘展示”,他也正在努力带领着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在繁荣发展基层文化事业,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直勇毅前行。

基层大有可为,基层给了梁家诚成长和发挥才干的舞台,梁家诚也在基层中展现了才智、贡献了力量。在国家重视基层的背景下,更多的有为青年和广大基层一定能够实现更好的“双向奔赴”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